重點任務
|
序號
|
主要內容
|
牽頭單位
|
責任單位
|
(一)加強規劃引領綠色發展,推動高品質宜居地建設
|
1.構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發展新格局
|
1
|
建立健全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引領城鄉綠色發展。
|
市規劃自然資源局
|
—
|
2
|
統籌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發展,促進形成疏密有致、集約高效的空間格局。
|
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發展改革委
|
—
|
3
|
推動要素市場化配置,加快建設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
|
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發展改革委
|
—
|
4
|
強化基礎設施發展對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生產力布局和國家重大戰略的支撐,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傳統基礎設施水平。
|
市規劃自然資源局
|
—
|
2.推動“一區兩群”協調發展
|
5
|
構建以主城都市區為引領,渝東北三峽庫區城鎮群和渝東南武陵山區城鎮群為支撐的綠色協調發展格局。
|
市規劃自然資源局
|
—
|
6
|
細化“3+4”主體功能分區體系,強化生態功能區的生態效益,增強城市化地區的綜合承載力,分類指導特定功能區的差異化發展。
|
市規劃自然資源局
|
—
|
7
|
統籌生產、生活、生態布局,實現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嚴格落實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等管控邊界,嚴格控制城鎮空間無序
|
市規劃自然資源局
|
—
|
|
|
擴張,構建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匹配、重大風險防控相結合的空間格局。到2025年,國土開發強度、城鄉建設用地規模、單位GDP建設用地下降率達到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的要求。
|
|
|
8
|
協同建設區域生態網絡和綠道體系,銜接“三線一單”,改善區域生態環境。到2025年,中心城區城市綠化覆蓋率不低于43%、城市綠地率不低于40%,人均公園綠地面積不低于14.8平方米。
|
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生態環境局、市城市管理局
|
—
|
9
|
優先保障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核心引擎的空間需求,提高產業和人口的承載能力。
|
市規劃自然資源局
|
—
|
10
|
統籌規劃地上地下空間綜合利用與各類基礎設施建設,系統推進重大工程項目。立足于城市地上地下交通、市政基礎設施高效安全運行和空間集約利用,合理規劃、部署各類設施的空間和規模。
|
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住房城鄉建委
|
市城市管理局、市人民防空辦
|
3.優化城鎮空間格局
|
11
|
以中心城區為核心規劃建設都市圈,以區縣城為依托規劃建設城鎮圈,構建超大城市引領發展、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聯動的網絡城鎮群格局,建設山水城市、綠色小鎮、美麗鄉村。
|
市規劃自然資源局
|
—
|
12
|
中心城區突出多中心組團式超大型山水城市空間格局,以“兩江四岸”為主軸開展城市更新,優化空間結構和布局,嚴格控制高層建筑,強化江河岸線管控,塑造顯山露水、錯落有致、疏密有度、彰顯文脈的城市空間形態。
|
市規劃自然資源局
|
—
|
13
|
其他城區順應山水城市格局,留足山水與城市間的綠色通廊,讓自然山水楔入城市。塑造天際線、扮靚水岸線、控制好山
|
市規劃自然資源局
|
—
|
|
水之間的城市展開面。提高中心城市綜合承載能力,建設一批產城融合、職住平衡、生態宜居、交通便利的郊區新城。
|
|
|
14
|
小城鎮結合資源稟賦特點和功能定位,加強分類指導。突出山水特色,傳承歷史文脈,延續地域性、鄉土味,展現精致雋秀、恬靜悠然的空間形態。推進以區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滿足農民在區縣城安家就業需求。
|
各區縣政府
|
市規劃自然資源局
|
15
|
加強城鎮開發邊界對城鎮布局的引導,合理確定城市人口、用水、用地規模,合理確定開發建設密度和強度;系統推進重點片區城市設計,做好城市建筑高度、密度分區,保護好城市天際線、山脊線、水岸線、邊坡線。
|
市規劃自然資源局
|
市住房城鄉建委
|
16
|
加強超高層建筑規劃建設管理,建立超高層建筑方案審查管理臺賬。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人口以下城市嚴格限制新建150米以上超高層建筑,不得新建250米以上超高層建筑;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上城市嚴格限制新建250米以上超高層建筑,不得新建500米以上超高層建筑。
|
市規劃自然資源局
|
—
|
4.打造安全綠色、生態宜居的文明美麗鄉村
|
17
|
保護鄉村自然山水,遵循傳統鄉村風貌特色。提升農村建筑風貌,推行村容村貌設計美化行動,村莊中的新建農房應與周邊環境相協調,融合村民的生活生產場景,打造綠樹環繞、青山橫斜的巴渝鄉村畫卷。
|
市規劃自然資源局
|
市住房城鄉建委、市農業農村委
|
18
|
充分挖掘農村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保護傳統工藝。
|
市文化旅游委
|
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商務委
|
|
19
|
實施“點亮農村”工程。重點完善村內主要道路、廣場曬壩和農房院落等群眾活動頻繁、人口密集場所的公共照明設施,推廣使用LED、太陽能等綠色節能照明設備,鼓勵支持農戶開展庭院照明建設,開展村莊亮化工程示范創建。到2025年,安裝10萬盞公共照明路燈或庭院燈。
|
市住房城鄉建委
|
市農業農村委、市鄉村振興局
|
20
|
建立鄉村建設評價機制,探索縣域鄉村發展路徑。
|
市鄉村振興局
|
市規劃自然資源局
|
21
|
強化改革創新,聚集資源要素,突出集群成鏈,進一步提升價值鏈、拓展功能鏈,支持建立“公司+合作社+農戶”等經營機制,豐富新業態,加快推進鄉村產業發展,補齊農產品加工業短板,促進產城融合、產村融合。
|
市農業農村委
|
—
|
22
|
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增強綠色農業發展新優勢。支持建設規范化鄉村工廠、生產車間,發展特色食品、制造、手工業等鄉土產業。到2025年,打造10個百億級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爭創中國(重慶)國際農產品加工產業園。
|
市農業農村委
|
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商務委
|
23
|
不斷提高鄉村文明程度。持續開展移風易俗“十抵制十提倡”,大力開展“文明生活進農村”,推廣“積分制”“老馬工作法”,建立健全村民議事會、道德評審會、紅白理事會等各類群眾組織,深化農村志愿服務隊伍、陣地、制度建設,抓實遏制大操大辦、鋪張浪費、不孝敬父母、封建迷信等專項整治,推動形成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
|
市委宣傳部
|
市文化旅游委、市鄉村振興局
|
5.加強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
|
24
|
建立完善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延續鄉村歷史文脈,守住歷史文化根脈,防止大拆大建、貪大求洋,健全管理監督機制,完善保護標準和政策法規,嚴格落實責任,依法問責處罰。
|
市規劃自然資源局
|
市文化旅游委、市住房城鄉建委
|
25
|
建立歷史文化保護項目維護修繕機制,保護和培養傳統工匠隊伍,傳承傳統建筑綠色營造方式。
|
市住房城鄉建委
|
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文化旅游委
|
26
|
完善項目審批、財政支持、社會參與等制度機制,有序推動歷史建筑綠色化更新改造、合理利用。
|
市規劃自然資源局
|
市住房城鄉建委、市文化旅游委、市財政局
|
27
|
推進世界文化遺產保護,開展歷史文化資源普查,做好測繪、建檔、掛牌工作。
|
市文化旅游委
|
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住房城鄉建委
|
28
|
全面推進釣魚城遺址和白鶴梁題刻申遺工作,推動中國水文博物館項目建設。
|
市文化旅游委、市水利局
|
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住房城鄉建委
|
29
|
保護利用好“兩江四岸”文物,建設開埠文化遺址公園。
|
市文化旅游委
|
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住房城鄉建委
|
30
|
推進抗戰遺址、統戰歷史文化舊址及工業遺產保護利用。
|
市文化旅游委、市經濟信息委
|
市發展改革委、市規劃自然資源局
|
31
|
加強“三線建設”文化遺產保護,公布一批文物保護單位、歷史建筑或傳統風貌區。
|
市文化旅游委、市經濟信息委
|
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住房城鄉建委
|
32
|
不破壞地形地貌、不拆傳統民居、不砍老樹、不砍大樹、不蓋高樓。實施“重慶院子”古建筑示范項目,加大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園、街區、傳統風貌區及傳統村落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實施一批具有地域特點、民族特色和時代特征的傳統村落保護發展項目。到2025年,建設20個以上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點和時代特征的傳統村落保護發展項目。
|
市文化旅游委、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住房城鄉建委
|
市城市管理局
|
33
|
加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管理。把文物保護管理納入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和實施,不拆除歷史建筑,不拆真遺存,不建假古董,不損毀古樹名木,做到按級施保、應保盡保,強化古樹名木及古樹后備資源保護,傳承綠色文化,留住城市記憶與鄉愁。
|
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文化旅游委
|
市住房城鄉建委、市城市管理局
|
34
|
積極推動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創建。
|
市文化旅游委
|
市規劃自然資源局
|
35
|
推動建設“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館”等非遺傳承體驗設施。到2025年,新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80人以上,新增區縣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50項以上。
|
市文化旅游委
|
市發展改革委、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住房城鄉建委
|
(二)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建設,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
6.著力開展生態環境修復
|
36
|
以自然恢復為主,加強生態保護修復。推進環境綜合整治,持續推進中心城區“四山”保護提升。
|
市規劃自然資源局
|
市生態環境局、市林業局
|
37
|
保護三江生態涵養帶。包括長江、嘉陵江、烏江干流及其主要支流,保護好三峽水庫國家戰略水源地,提高水源涵養、生物多樣性維護功能。推進三江干流兩岸城市規劃范圍內濱水綠地等生態緩沖帶建設,禁止在長江干流岸線3公里范圍內和重要支流岸線1公里范圍內新建、改建、擴建尾礦庫,禁止在長江干支流岸線1公里范圍內新建、擴建化工園區和化工項目,整
|
市水利局、市應急局、市經濟信息委、市生態環境局、市發展改革委
|
—
|
|
合岸線資源,協調好生態岸線、生活岸線、生產岸線的關系。
|
|
|
38
|
保護四大生態屏障。包括大巴山、巫山、武陵山、大婁山,維護好森林生態系統,提高水土保持、水源涵養和生物多樣性功能。積極穩妥推動高山生態移民、地災避險移民搬遷。推進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因地制宜發展氣候經濟、山上經濟、水中經濟、林下經濟。
|
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林業局、市水利局
|
市發展改革委
|
39
|
保護景觀生態廊道。包括縉云山、中梁山、銅鑼山、明月山、云霧山等23條平行山嶺,大寧河、涪江、阿蓬江等37條次級河流,達氏鱘等魚類洄游通道和林麝、黑葉猴等珍稀動物種群遷徙廊道,以及區域性基礎設施通道沿線綠廊,提升景觀生態廊道在全市生態安全格局中的支撐作用。
|
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水利局、市林業局
|
—
|
40
|
編制實施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按照突出安全功能、生態功能、兼顧景觀功能的次序,以系統觀念科學推進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修復,加強對長江干流及主要支流、平行山嶺和近城重要獨立山體的保護和修復,完善區域生態廊道和生態網絡。
|
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生態環境局、市林業局、市水利局
|
市住房城鄉建委
|
41
|
尊重城市總體山水格局。順應自然,保護城中山體、水體、地貌,延續山地自由式路網,不大填大挖、深挖高切,推進城市生態修復標準規范建設。注重山地建筑體量和尺度應與環境相適應,濱水地區嚴格進行建筑后退管理,留足自然岸線。
|
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住房城鄉建委、市交通局、市城市管理局
|
市林業局、市水利局
|
42
|
加強水生態修復和水環境治理,推進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因地制宜開展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綜合防治。到2025年,全市水土保持率提高到72%以上。
|
市水利局、市生態環境局
|
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發展改革委、市農業農村委、市林業局
|
43
|
實施土地綜合整治,整體推進農用地整理、建設用地整理和鄉村生態保護修復,重點推進南川區德隆鎮、武隆區和順鎮、涪陵區大順鄉等12個土地綜合整治國家試點項目。推動較大面積的農村黑臭水體消除工作,到2025年完成80條農村黑臭水體整治。
|
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生態環境局
|
—
|
44
|
加強耕地土壤污染管控與修復,做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工作。到2025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93%。
|
市農業農村委、市林業局
|
市生態環境局
|
45
|
深化歷史遺留和關閉礦山的地質環境治理恢復與土地復墾工作,優先實施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紅線范圍內礦山的地質環境治理恢復與土地復墾。到2025年,完成歷史遺留和關閉礦山生態修復面積24.5平方公里。
|
市規劃自然資源局
|
—
|
7.大力推動能源結構低碳轉型
|
46
|
嚴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費增長,加大煤炭清潔高效利用項目支持力度,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盲目發展,有序推進煤改電、煤改氣及集中供熱替代等,加快農村電網、天然氣管網、熱力管網等建設改造。
|
市經濟信息委、市能源局、市發展改革委
|
市生態環境局
|
47
|
推動煤炭消費減量。推進城鄉以電代煤、以氣代煤,新(改擴)建項目實施煤炭減量替代,減少非電行業燃煤消費量,降低煤炭用于發電的比例。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5%,天然氣
|
市能源局、市經濟信息委
|
—
|
|
消費占比達到19%左右,天然氣年消費總量達到164億立方米,城市燃氣普及率不低于99%;實現電力占終端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5%左右,替代電量70億千瓦時。
|
|
|
48
|
加大清潔能源開發力度,啟動實施一批以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為目標的可再生能源項目試點示范。到2025年,力爭全市清潔能源裝機約1500萬千瓦。
|
市能源局
|
—
|
49
|
有序實施烏江、涪江等重要干流梯級開發。
|
市能源局
|
—
|
50
|
落實地熱能供暖制冷項目的運行電價參照居民用電價格執行的要求。
|
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國網市電力公司
|
—
|
51
|
開展風電場技改擴能“退舊換新”大容量高效率機組,提高風電發電效率。
|
市能源局
|
—
|
52
|
保障建筑屋頂光伏系統接入電網需求和接入設施供應,做到“應接盡接”。落實太陽能光伏自發自用、余電上網激勵政策,積極推進整區(縣)屋頂分布式光伏開發試點,開展16個區縣整區(縣)屋頂分布式光伏開發試點。
|
市能源局、國網市電力公司
|
市機關事務局、市經濟信息委、市住房城鄉建委、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城市管理局
|
53
|
落實工業廠房、公共機構建筑屋頂太陽能光伏應用的要求。到2025年,新建公共機構建筑、新建廠房屋頂光伏覆蓋率力爭達到50%。
|
市能源局、市經濟信息委、市機關事務局
|
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住房城鄉建委
|
54
|
推動綠色照明發展,鼓勵有條件的地區運用光伏新能源照明設備,降低平均能耗水平。
|
市城市管理局
|
—
|
55
|
穩步發展城鎮生活垃圾焚燒發電,有序發展農林生物質發電和沼氣發電。到2025年,新(改擴)建14個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
|
市城市管理局、市能源局
|
市發展改革委
|
8.高標準打造城市綠色名片
|
56
|
將“無廢城市”建設與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深度融合,建立完善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的城市生活垃圾處理系統。到2025年,主城都市區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收運系統覆蓋率達到100%。
|
市城市管理局
|
市生態環境局
|
57
|
加快建設廚余垃圾資源化利用設施。到2025年,新建、擴建廚余(餐廚)垃圾處理項目9個。
|
市城市管理局
|
市生態環境局
|
58
|
建立健全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加快鄉鎮生活垃圾轉運站的建設、改造。到2025年,行政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比例達到100%,建成生活垃圾分類示范村2500個。
|
市城市管理局
|
市生態環境局
|
59
|
建設較穩定的農村生活垃圾收運作業隊伍。
|
市城市管理局
|
—
|
60
|
推進適宜重慶山區特點的農村生活垃圾分類,鼓勵采取多種技術方法對廚余垃圾進行不出村就地就近無害化資源化處理,加大可回收物的收運力度。
|
市城市管理局
|
市供銷合作社
|
61
|
加強危險廢物利用處置能力建設,推動現有危險廢物利用處置企業提檔升級。到2025年,新增危險廢物處置能力20萬噸/年以上,全市危險廢物利用處置能力得到充分保障。
|
市生態環境局
|
—
|
62
|
優化危險廢物收集體系,支持危險廢物產生單位集中區域建設危險廢物貯存設施。
|
市生態環境局
|
—
|
|
63
|
加快國家推動現有醫療廢物集中處置設施擴能或提質改造,全面建成醫療廢物收集轉運處置體系。加強醫療廢物分類管理,促進醫療廢物源頭分類、規范處置,推動具備條件的區縣建設“無廢醫院”。到2025年底,全市醫療廢物集中處置能力達到210噸/日以上,各區縣城市建成區醫療廢物無害化處置率達到99%以上。
|
市發展改革委、市生態環境局、市衛生健康委
|
—
|
64
|
依托危險廢物焚燒、生活垃圾焚燒等設施,建立醫療廢物應急處置設施。
|
市生態環境局
|
市發展改革委
|
65
|
系統化特色化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力爭到2025年,海綿城市理念得到全面、有效落實,城市建成區45%以上面積達到海綿城市建設要求,為建設宜居、綠色、韌性、智慧、人文城市創造條件,全市海綿城市建設邁上新臺階。
|
市住房城鄉建委
|
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城市管理局、市水利局
|
66
|
推進城市防洪排澇、水生態空間保護、城市水環境治理等相關工作,提升城市雨洪調蓄功能。
|
市住房城鄉建委
|
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城市管理局、市水利局
|
67
|
新區建設以實現徑流管控目標為導向,通過規劃建設管控,將海綿城市理念落實在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全過程。舊城改造以解決城市內澇、水體污染等問題為導向,結合城市更新、城鎮老舊小區改造、棚戶區改造、“兩江四岸”及“清水綠岸”治理提升等項目同步實施。
|
市住房城鄉建委
|
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城市管理局、市水利局
|
68
|
建設項目低影響開發設施應與主體工程同步設計、同步施工、同步驗收、同步投入使用,相關建設要求應貫穿設計、施工、驗收、運維等全過程,結合工程項目審批制度改革,優化審批程序,形成閉合管理,嚴格過程管控,提高建設質量。
|
市住房城鄉建委
|
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城市管理局、市水利局
|
|
69
|
加快國家森林城市創建。到2025年,推動建設2個以上國家森林城市。
|
市林業局
|
—
|
70
|
推進長江重慶段“兩岸青山·千里林帶”建設,打造“一江碧水、層林疊翠、四季花漾、瓜果飄香”的美麗生態帶。到2025年,森林覆蓋率達到57%,森林蓄積量達到2.8億立方米。
|
市林業局
|
市規劃自然資源局
|
71
|
舊城結合城市更新拆違建綠、拆舊建綠,新區有序推進城市公園、郊野公園、農業農園等項目建設,多渠道保障綠地空間。
|
市城市管理局
|
—
|
72
|
在國土空間規劃中優化綠地布局,多渠道保障綠地空間,統籌基礎設施建設、城市更新、歷史文化保護對綠地的占用平衡,探索將城市田園、城市綠心、綠帶等開敞空間計入綠地面積。
|
市規劃自然資源局
|
市住房城鄉建委、市文化旅游委、市城市管理局
|
73
|
推動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創建,有序推進全域構綠、規模增綠,提高城市綠化、美化、彩化、香化水平,實施以“坡坎崖”、屋頂綠化美化為重點的立體綠化建設,打造城市園林“山城”系列品牌。到2025年,完成“坡坎崖”綠化美化地塊500個、總面積2000萬平方米,示范點項目30個。
|
市城市管理局
|
市住房城鄉建委、市規劃自然資源局
|
74
|
加強鄉土植物資源的保護應用力度,完善城市植被體檢制度,提升城市綠化常態管護水平。
|
市城市管理局
|
—
|
75
|
推進“兩江四岸”治理提升,近期持續實施109公里岸線建設,修復生態系統,打造山清水秀生態帶;開放公共空間,打造便捷共享游憩帶;傳承歷史文脈,打造人文薈萃風貌帶;提升濱江顏值,打造立體城市景觀帶。
|
市住房城鄉建委
|
中心城區各區政府、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城市管理局、市水利局、市交通局、市生態環境局、市文化旅游委
|
76
|
遠期做好285公里濱江岸線規劃建設管控,推動嘉陵濱江生態長廊規劃實施工作。
|
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住房城鄉建委
|
中心城區各區政府、兩江新區管委會、市水利局、市交通局、市生態環境局、市文化旅游委
|
9.實施污水處理提質增效
|
77
|
實施管網建設與改造,將管網改造納入城市更新、老舊小區改造提升同步施行。新區管網建設應采取分流制,舊城要結合管網排查成果,加快推進雨污分流改造和病害治理,對進水情況出現明顯異常的污水處理廠,開展片區管網系統化整治。到2025年,改造建設污水管網5500公里以上。
|
市住房城鄉建委
|
—
|
78
|
將排水管網改造列入城市更新、老舊小區改造提升內容,實現管網改造全覆蓋。
|
市住房城鄉建委
|
—
|
79
|
強化管網外水入滲入流、倒灌排查治理,對城市污水處理廠進水BOD濃度低于100mg/L的,圍繞服務片區管網,實施“一廠一策”系統化整治。
|
市住房城鄉建委
|
—
|
80
|
對現有合流制區域因地制宜采取雨水源頭減排、雨污分流改造、截流設施改造、分散調蓄(處理)等工程措施,降低雨季溢流污染。
|
市住房城鄉建委
|
市發展改革委、市規劃自然資源局
|
81
|
規范市政管網納管管理,對進入生活污水收集處理設施的工業企業尾(廢)水進行監測評估,經評估認定污染物不能被城鎮污水處理廠有效處理或可能影響出水穩定達標的,限期退出。
|
市住房城鄉建委
|
市生態環境局
|
82
|
到2025年,新增城市污水處理能力120萬噸/天以上,城市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98%以上、集中收集率達到73%以上,
|
市住房城鄉建委
|
市發展改革委、市生態環境局
|
|
|
城市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穩定達一級A排放標準,其中梁灘河流域重點控制區域內日處理能力1萬噸以上的污水處理廠達到《梁灘河流域城鎮污水處理廠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標準》(DB50/963—2020)。
|
|
|
83
|
按照“專業為主、協同為輔”原則建設污泥處置設施,推進污泥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到2025年,污泥無害化處理率基本達到100%。
|
市住房城鄉建委
|
—
|
84
|
因地制宜完善港區(碼頭)排水管網建設,加快港口接收設施與城市公共轉運處置設施有效銜接。
|
市住房城鄉建委
|
市交通局
|
85
|
做好船舶生活污水收集處理,推進400總噸以下船舶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改造,全面推進電子聯單系統建設。
|
市交通局
|
市生態環境局、市住房城鄉建委、市城市管理局、重慶海事局
|
86
|
加快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與配套管網建設。到2025年,建設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350座,基本實現常住人口200戶或500人以上的農村聚居點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
|
市生態環境局
|
—
|
87
|
推進農村生活污水、廁所糞污、畜禽養殖糞污治理,推動資源化利用和達標排放。到2025年,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到40%。
|
市生態環境局、市農業農村委
|
—
|
(三)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助力城鄉綠色發展新動能
|
10.促進能源與通信基礎設施建設
|
88
|
構建能源電力配置樞紐平臺,打造堅強可靠主網,建設安全靈活配網,發展分布式智能電網,優化網架結構,提高供電可靠性和智能化水平。“十四五”期
|
市發展改革委、市能源局
|
國網市電力公司
|
|
間,國網市電力公司經營區規劃建設500千伏電網線路1078公里,220千伏電網線路1370公里,110千伏電網線路2550公里。
|
|
|
89
|
建設“兩江四岸”、西部(重慶)科學城核心區等一流城市配電網示范區。
|
市發展改革委
|
國網市電力公司
|
90
|
實施居民供電設施改造專項工程,提升居民小區供電安全保障水平。
|
市發展改革委
|
國網市電力公司
|
91
|
實施農村電網鞏固提升工程。新建及改造農村電網10千伏線路5000公里,新建及改造低壓線路10000公里。
|
市發展改革委、市能源局
|
國網市電力公司
|
92
|
按照“宜管則管、宜罐則罐”原則,有序推進燃氣下鄉,支持建設安全可靠、經濟便利的鄉村儲氣罐站和微管網供氣系統。
|
市經濟信息委
|
—
|
93
|
推進船舶、港口岸電改造,推廣靠港船舶使用岸電,研究LNG和推廣純電動船舶運輸。
|
市交通局
|
市發展改革委、重慶海事局、市經濟信息委、國網市電力公司
|
94
|
合理布局新能源汽車充(換)電、加氫站等基礎設施,完善布點規劃;鼓勵利用現有加油、加氣、充電站點網絡改擴建換電基礎設施,建立充換電站基礎設施聯盟。到2025年,建成換電站100座、加氫站10座,新建充電基礎設施3萬臺以上。
|
市經濟信息委
|
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住房城鄉建委
|
95
|
出臺換電站、加氫站建設運營補貼和換電服務費具體政策。
|
市經濟信息委
|
—
|
96
|
加速推進以新一代信息網絡和數據中心為重點的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扎實推進
|
市通信管理局
|
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經
|
|
5G、千兆寬帶等基礎網絡建設,5G網絡基本實現城鄉全面覆蓋,千兆光纖網絡實現城鄉基本覆蓋。到2025年,全市5G基站數量達到15萬個(預期值),千兆以上寬帶接入端口數量顯著提升。
|
|
濟信息委、市大數據發展局
|
97
|
統籌智能計算設施建設,協同建設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成渝國家樞紐節點,建設國內領先的西部(重慶)數據中心集群。
|
市大數據發展局
|
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住房城鄉建委、市經濟信息委、市通信管理局
|
98
|
打造一批產業互聯網、人工智能平臺,加速構建經濟社會轉型發展新動能,提高信息安全防護水平,實現區域數據存儲、計算處理能力與數據資源利用效率全面提升。
|
市大數據發展局
|
市經濟信息委、市通信管理局
|
99
|
加快農村光纖寬帶、移動互聯網、數字電視網和下一代互聯網發展,提升鄉村網絡設施水平,推進光纖、4G等高速寬帶網絡由行政村向自然村延伸覆蓋,全面滿足鄉鎮移動通信網絡高速接入需求。
|
市通信管理局
|
市住房城鄉建委、市經濟信息委、市大數據發展局、市文化旅游委
|
11.構建互聯互通交通網絡
|
100
|
大力推動交通強市建設,推動成渝地區共同打造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全面提升承東啟西、溝通南北的“大樞紐”能級,構建全市“1+1+6+22”的綜合交通樞紐體系。到2025年,初步形成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4個“1小時交通圈”,初步實現高鐵市域2小時暢行,北京、上海、廣州6小時通達。
|
市交通局
|
市發展改革委、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財政局、市住房城鄉建委
|
101
|
統籌推進重慶東站等鐵路樞紐建設。到2025年,重慶東站樞紐體系基本建成,
|
重慶東站建設指揮部
|
市交通局、市規劃自然資
|
|
鐵路站房和配套設施基本實現同步建成、投入和一體化運營,樞紐內部銜接更加順暢、安檢互信。站城一體化發展模式在重慶得到廣泛推廣。
|
|
源局、市發展改革委、市住房城鄉建委
|
102
|
大力推進“四網融合”,建設一體融合、互聯互通、環射結合的多層次綜合交通體系。到2025年,力爭新開工高鐵750公里,全市鐵路營業里程超過3100公里,其中高鐵營業里程達到1300公里,力爭成渝雙核間形成2條時速350公里、1條時速200公里的高鐵通道。
|
市規劃自然資源局
|
市交通局、市發展改革委、市住房城鄉建委
|
103
|
改造一批串聯重要樞紐、旅游景區且交通量大的國省干線公路。
|
市交通局
|
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發展改革委
|
104
|
加快“三環十八射多聯線”高速公路網建設。到2025年,力爭新開工建設1000公里、建成超過1200公里,全市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達到4600公里,省際出口通道達到32個,實施普通干線公路改造4000公里。
|
市交通局
|
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發展改革委
|
105
|
大力推動高速公路綠色服務區升級改造,高標準打造1—2個高速公路服務區示范工程。
|
市交通局
|
市規劃自然資源局
|
106
|
力爭新創建國家級“四好農村路”示范縣3個、市級“四好農村路”示范縣5個,推動共建梁平區、墊江縣、長壽區、渝北區、合川區和四川武勝縣、岳池縣、華瑩市、鄰水縣、大竹縣跨區域國家級示范片區。
|
市交通局
|
市規劃自然資源局
|
107
|
完善農村交通運輸體系,加快農村道路升級,推動較大人口規模自然村(組)通硬化路,提檔升級全市村(社區)便民服務中心(黨群服務中心)周邊交通等基礎設施,加快提升雙車道覆蓋率。新改建農村公路1.6萬公里,實施村民小組通硬化路工程,建設一批資源路、旅游路、產業路、鄉鎮通三級路,解決群眾出行“最后一公里”。
|
市交通局
|
市規劃自然資源局
|
108
|
持續推進城市軌道交通成網計劃,加快建設“軌道上的都市區”,在中心城區形成“環+放射”軌道交通線網格局。加快推進主城新區城軌快線開工建設,建成城軌快線江跳線、璧銅線,謀劃開工一批新的城軌快線項目。到2025年實現主城都市區軌道交通運營及在建“1000+”建設目標。
|
市住房城鄉建委
|
市交通局、市發展改革委、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生態環境局
|
109
|
將“國際化、綠色化、智能化、人文化”理念融入到軌道交通規劃設計、建設和運營管理全生命周期,以全自動運行、智慧車站、云平臺、BIM等為主要抓手,推進軌道交通規劃設計、建設和運營管理全生命周期的“四化”示范站點建設。“十四五”期間推進軌道交通15號線T3航站樓站、4號線西延嘉州路站、27號線大學城南站站、18號線十八梯站等4個“四化”示范站點建設并適時推廣。大力推進軌道交通TOD綜合開發,打造“一日生活圈”,根據滾動開發計劃梯次推進,促進城市軌道交通健康持續發展。強化城市軌道交通、公交交通、非機動車、步行等綠色出行的無縫接駁。到2025年,綠色出行比例達到70%以上,軌道交通站點50米范圍內公交接駁率達到85%。
|
市住房城鄉建委
|
市交通局、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生態環境局
|
110
|
提速兩江新區—涪陵區、中心城區—永川—榮昌、中心城區—合川等快速通道前期研究,加快兩江新區—長壽區快速通道建設,完善快速路、高速公路進城連接道等快速路網。到2025年,中心城區基本建成“六橫七縱一環六聯絡”快速路網結構,新增城市道路超過1300公里,城市道路通車總里程達7000公里。
|
市住房城鄉建委、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發展改革委
|
市交通局
|
111
|
盤活道路資源,打通未貫通道路,暢通“微循環”,滾動實施“堵亂點”治理,打造“馬路上的老城區”。到2025年,中心城區打通150條未貫通道路。
|
市住房城鄉建委、市公安局、市城市管理局、市交通局、市規劃自然資源局
|
—
|
112
|
實施“小手術”(微更新、微改造、微循環),服務“大民生”,滾動推進“一點一方案”精準施策。中心城區加快實施第一批150處“堵亂點”治理工作。
|
市住房城鄉建委、市公安局、市城市管理局、市交通局、市規劃自然資源局
|
—
|
113
|
加強公交優先、綠色出行的城市街區建設,合理布局和建設城市公交專用道、公交場站。到2025年,中心城區公交站點500米覆蓋率達到100%。
|
市交通局、市公安局
|
市住房城鄉建委、市城市管理局
|
114
|
合理布局和建設具有山城特色的無障礙基礎設施,完善道路、公共場所等無障礙環境建設和改造,加強山地居住社區無障礙環境建設和改造,在社區主要步行出入口、樓棟出入口、重要公共空間設置無障礙坡道,鼓勵有條件的區域加裝扶梯,普遍開展農村殘疾人、老年人無障礙基本公共服務。
|
市城市管理局
|
市住房城鄉建委
|
115
|
開展中心城區道路顛簸破損專項治理,實施道路平整舒適專項行動。
|
市城市管理局
|
—
|
116
|
因地制宜建設自行車專用道和綠道。
|
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城市管理局、市住房城鄉建委
|
—
|
117
|
開行一批城市群公交列車、城際公交,擴大“小巷公交”開行范圍,建成多層次、多樣化、高品質的現代客運體系。到2025年,新增優化公交線路150條。
|
市交通局
|
—
|
118
|
進一步完善人行天橋、地下通道等便民過街設施。到2025年,全市新建成76座人行立體過街設施,中心城區新建成48座人行立體過街設施。
|
市住房城鄉建委
|
—
|
119
|
改造提升城市步行街。
|
市商務委
|
—
|
120
|
全面開展人行道凈化行動,清理占道占路停車、經營。
|
市城市管理局
|
—
|
121
|
打造“山城步道”特色品牌,建設集“街巷步道、濱江步道、山林步道”為一體的山城步道網絡。到2025年,中心城區山城步道總里程達到900公里。
|
市住房城鄉建委
|
—
|
12.加快城鄉供水設施建設
|
122
|
對使用年限超過50年、管道材質不達標和受損失修的供水管網全部逐年更新改造,逐年推進實施。到2025年,完成850公里改造任務。在中心城區推廣供水管網分區計量管理系統(DMA),實施分區局部改造,安裝分區閥門及計量儀表等,提升管網維護管理水平,減少管網漏損,到2025年,管網漏損控制在9%以內。開展山地城市供水系統壓力分區研究,合理利用市政供水管網壓力,更新改造老舊二次供水設施,降低系統運行能耗,到2025年完成一戶一表及老舊二次供水設施改造44.5萬戶。
|
市城市管理局
|
市發展改革委、市水利局
|
123
|
持續推進水網體系建設,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加快推進主城都市區等有條件的地區城鄉供水一體化,鼓勵開展分質供水系統和管道直飲水設施建設。
|
市城市管理局
|
市水利局、市發展改革委
|
124
|
加快實施渝東北、渝東南地區農村飲水安全“一改三提”工程,完善農田水利設施,不斷提升農村供水保障水平,力爭到2025年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85%。
|
市水利局
|
市財政局、市城市管理局
|
125
|
完善再生水、集蓄雨水等非常規水源利用系統,提高水資源集約節約利用水平。以中心城區、主城新區為重點,進一步擴大再生水利用范圍和利用量,在有條件的區域合理使用非常規水資源。加快“1城+10廠”再生水利用項目建設,繼續推進璧山區節水型城市建設。到2025年,完成10個再生水設施項目建設,新增再生水供應規模74萬噸/天,全市再生水利用率達到15%以上,其中,主城都市區再生水利用率達到25%以上。
|
市住房城鄉建委、市城市管理局
|
市水利局、市機關事務局
|
13.推動綜合管廊系統化建設
|
126
|
結合我市山地城市特點,開展城市綜合管廊專項規劃修編并將其納入國土空間規劃管控,加強綜合管廊各層級規劃與其他規劃的有機銜接,構建“干—支—纜”級配合理的管廊體系。加強緊湊型、纜線型管廊建設,建立綜合管廊建設項目儲備庫。
|
市住房城鄉建委
|
市城市管理局、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通信管理局、市經濟信息委、市財政局、市發展改革委、市公安局
|
127
|
落實管線強制入廊管理要求,完善管廊有償使用制度。加強智慧管廊建設,推進綜合管廊智慧管理平臺和監控中心建
|
市住房城鄉建委
|
市城市管理局、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
|
|
設,初步形成市、區縣(組團)、項目三級智慧管廊管理體系,提升運營管理水平。
|
|
通信管理局、市經濟信息委、市財政局、市發展改革委、市公安局
|
128
|
推廣綜合管廊裝配式建造技術,制定《山地城市緊湊型綜合管廊工程技術標準》《城市緊湊型綜合管廊與道路綜合設計圖集》等標準、圖集,完善地方標準體系。
|
市住房城鄉建委
|
市城市管理局、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通信管理局、市經濟信息委、市財政局、市發展改革委、市公安局
|
(四)深化綠色建筑創建,助推實現雙碳目標
|
14.促進綠色建筑高質量發展
|
129
|
制定建筑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實施綠色建筑統一標識制度,開展建筑能效測評標識管理,打造一批高星級綠色建筑及綠色生態住宅小區。
|
市住房城鄉建委
|
市規劃自然資源局
|
130
|
提高新建建筑節能標準,擴大綠色建筑標準執行范圍。到2025年,城鎮新建建筑全面建成綠色建筑。
|
市住房城鄉建委
|
—
|
131
|
在規劃編制階段落實環評要求和防噪聲距離要求,合理確定建筑朝向。
|
市規劃自然資源局
|
市生態環境局
|
132
|
落實主城都市區政府投資或以政府投資為主的新建公共建筑、社會投資建筑面積2萬平方米及以上的大型公共建筑、超高層建筑達到二星級及以上綠色建筑標準,并適時向全市擴展。
|
市住房城鄉建委
|
市規劃自然資源局
|
133
|
推動建設一批超低能耗、近零能耗、低碳(零碳)建筑示范項目。
|
市住房城鄉建委
|
市規劃自然資源局
|
134
|
推動以水源熱泵技術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應用示范項目建設。十四五期間,實施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面積500萬平方米。
|
市住房城鄉建委
|
市經濟信息委
|
135
|
按照“宜電則電”的原則,建立以電力消費為核心的建筑能源消費體系。
|
市能源局
|
市住房城鄉建委、市經濟信息委
|
136
|
在建筑空調、生活熱水等用能領域推廣高效電氣化應用技術與設備。
|
市能源局
|
市住房城鄉建委、市經濟信息委
|
137
|
建立裝配式農房技術標準體系、指導服務體系、建設實施體系,研究制定支持政策,開展裝配式農房建設試點,力爭到2025年建成一批“結構安全、功能現代、綠色環保、風貌鄉土”的裝配式宜居農房。
|
市住房城鄉建委
|
—
|
138
|
因地制宜推動太陽能一體化在農房建設中的應用。
|
市能源局
|
市住房城鄉建委
|
139
|
深入開展農村房屋安全隱患排查整治。
|
市住房城鄉建委
|
—
|
15.開展既有建筑綠色化改造
|
140
|
制定既有建筑綠色化改造技術標準,結合建筑公共環境整治、適老設施改造、基礎設施和建筑使用功能提升改造,推動既有建筑由單一型的節能改造向綜合型的綠色化改造轉變。鼓勵既有建筑綠色化改造與城市更新、老舊小區改造、抗震加固等工作同步實施。“十四五”期間,新增既有建筑綠色化改造面積500萬平方米。
|
市住房城鄉建委
|
市發展改革委、市經濟信息委、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城市管理局
|
141
|
結合海綿城市建設等工作,統籌推動老舊小區、老舊城區雨污分流改造和既有居住建筑節水改造。
|
市住房城鄉建委
|
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城市管理局
|
|
142
|
積極推廣合同能源管理、合同節水管理服務模式,鼓勵以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參與城市綠色照明及既有建筑(含工業建筑)節能改造,鼓勵節能服務公司提供節能咨詢、診斷、設計、融資、改造、托管等“一站式”合同能源管理綜合服務。
|
市城市管理局、市住房城鄉建委、市經濟信息委、市機關事務局
|
市發展改革委
|
143
|
推動空調變頻控制、高效節能水泵、LED照明、電梯能量回饋及智慧互聯、太陽能熱水系統等經濟適用節能改造技術在示范項目中的應用。推動高層建筑中設施設備(電梯、供水設備)節能新技術應用,降低建筑運行能耗,重點推動高層建筑中電梯聯動控制技術、電梯能量回饋、供水系統水泵變頻技術應用。
|
市住房城鄉建委
|
—
|
144
|
統籌推動綠色社區、完整社區一體化創建,提高用能效率和室內舒適度,因地制宜制定綠色完整社區標準,構建綠色完整社區技術體系。到2025年,綠色社區創建率達到60%。
|
市住房城鄉建委
|
市民政局、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城市管理局
|
16.推進新型建筑工業化發展
|
145
|
大力發展新型建造方式,推進建筑工業化與綠色化融合發展,在綠色建筑中推廣成熟裝配式技術應用,進一步提高裝配式建筑應用比例,力爭到2025年,全市新開工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達到30%以上。
|
市住房城鄉建委
|
市發展改革委、市規劃自然資源局
|
146
|
主城都市區應在供地方案中明確裝配式建筑實施要求,全市道路、橋梁、隧道、軌道交通、綜合管廊等市政工程應優先選用工業化部品部件,有條件的應采用裝配式建造方式。
|
市住房城鄉建委
|
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市規劃自然資源局
|
147
|
推廣裝配式建筑集成化標準化設計,加快形成標準化、模數化、通用化的部品部件供應體系,積極促進標準化設計項目應用及推廣。
|
市住房城鄉建委
|
—
|
148
|
推動工業化裝修技術應用,發展成品住宅。
|
市住房城鄉建委
|
—
|
149
|
積極開展工程項目數字化試點,加強智能建造應用場景建設,推動智能穿戴設備、建筑機器人等技術產品集成應用。
|
市住房城鄉建委
|
—
|
150
|
建成BIM項目管理平臺,推進BIM技術全過程應用。
|
市住房城鄉建委
|
市發展改革委
|
151
|
培育建筑產業互聯網平臺,推廣智能建造技術和產品。
|
市住房城鄉建委
|
市經濟信息委、市大數據發展局
|
152
|
加快推進現代建筑產業基地建設。到2025年,現代建筑產業產值達到3000億元以上。
|
市住房城鄉建委
|
市發展改革委、市經濟信息委
|
153
|
開展建筑垃圾減量化工作。到2025年,實現新建建筑施工現場建筑垃圾(不包括工程渣土、工程泥漿)排放量每萬平方米不高于300噸,裝配式建筑施工現場建筑垃圾(不包括工程渣土、工程泥漿)排放量每萬平方米不高于200噸。
|
市住房城鄉建委
|
市生態環境局
|
154
|
嚴格施工揚塵管控,督促建筑工地嚴格落實揚塵控制“十項規定”,積極創建(鞏固)揚塵控制示范工地。采取綜合降噪措施管控施工噪聲。到2025年,累積創建(鞏固)揚塵控制示范工地不少于2000個。
|
市住房城鄉建委
|
市城市管理局、市生態環境局
|
17.推動工程建設組織方式改革
|
155
|
加大設計牽頭的工程總承包(EPC)實施力度,推動政府投資工程帶頭推行工程總承包。加快完善工程總承包相關的招標投標制度規定,制定工程總承包評標辦法,充實提高工程總承包評標專家庫。除以暫估價形式包括在工程總承包范圍內且依法必須進行招標的項目外,工程總承包單位可以直接發包總承包合同中涵蓋的其他專業業務。
|
市住房城鄉建委
|
市發展改革委
|
156
|
積極發展設計牽頭的全過程工程咨詢服務,政府投資工程應帶頭推行全過程咨詢,鼓勵非政府投資工程委托全過程工程咨詢服務。積極推進全過程工程咨詢服務發展,鼓勵投資咨詢、招標代理、勘察、設計、監理、造價、項目管理等企業培育全過程工程咨詢能力。建立全過程工程咨詢服務技術標準和合同體系,完善全過程工程咨詢服務酬金計取方式,建立全過程工程咨詢服務管理體系,加強全過程咨詢人才隊伍建設。在民用建筑和低風險工業建筑項目中推行建筑師負責制。
|
市住房城鄉建委
|
市發展改革委、市人力社保局
|
157
|
加快推進工程造價改革,完善符合市場環境的綠色建設項目計價依據體系。以服務工程全過程為目標,編制綠色建設項目的概算定額、投資估算指標,完善綠色建設項目材料信息價格發布機制,加強綠色、節能、環保的建筑產品材料信息價格發布。
|
市住房城鄉建委
|
—
|
158
|
改革建筑勞動用工制度,大力發展專業作業企業,培育職業化、專業化、技能化建筑產業工人隊伍。
|
市住房城鄉建委
|
—
|
18.推動綠色建材普及應用
|
159
|
加快綠色建材產品認證,進一步豐富重慶市綠色建材數量和種類。
|
市市場監管局
|
市經濟信息委
|
160
|
建立健全綠色建材采信機制,完善重慶市綠色建材采信應用數據平臺,進一步優化建筑工程綠色建材選用通道。
|
市住房城鄉建委
|
市經濟信息委、市市場監管局
|
161
|
推動氣凝膠等新材料在建筑領域的推廣應用,加大對氣凝膠的宣傳力度,鼓勵企業優先選用氣凝膠保溫氈(板)、氣凝膠保溫隔熱涂料等新材料,提升綠色節能水平。
|
市經濟信息委
|
市住房城鄉建委
|
162
|
強化綠色建材應用比例核算制度,進一步加強綠色建材產品認證及應用事中事后監管,制定扶持綠色建材產業發展政策,鼓勵政府積極采購綠色建材。到2025年,城鎮新建建筑中綠色建材應用比例達到70%。
|
市住房城鄉建委
|
市市場監管局、市經濟信息委
|
(五)完善公共服務設施,增強綠色生活體驗
|
19.深入實施城市更新提升行動
|
163
|
注重城市發展理念、開發方式、治理模式的更新,以問題為導向、以項目為牽引,聚焦城市存量空間資源提質增效,強化區域統籌、彈性管控。
|
市住房城鄉建委
|
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城市管理局、市文化旅游委、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市商務委
|
164
|
充分調動社會各方積極性,加快推進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推動城市更新全生命周期管理,建立可持續的城市更新模式。
|
市住房城鄉建委
|
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城市管理局、市文化旅游委、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市商務委
|
165
|
建立健全與城市存量提質改造相適應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優化審批流程,制定土地、規劃、財稅、消防、園林綠化等具體配套政策,形成城市更新政策“工具箱”。
|
市住房城鄉建委、市規劃自然資源局
|
市城市管理局、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
|
166
|
啟動一批老舊街區、老舊廠區、老舊商業區、歷史文化區及公共空間城市更新項目,打造一批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城市更新試點示范項目。
|
市住房城鄉建委
|
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經濟信息委、市商務委、市城市管理局、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
|
167
|
增補基礎類設施,推進小區及周邊設施完善,積極推進改造或建設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公共衛生設施以及養老、托幼、助餐、家政保潔、菜市場、便利店等社區專項服務設施。持續改造整治安全隱患突出、分布零散的城鎮C、D級危房,大力推進D級危房的搬離整治工作。
|
市住房城鄉建委
|
市民政局、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城市管理局
|
168
|
積極推動居民出資參與改造提升,支持住宅專項維修資金用于房屋公用部位、公用設施設備的維修、更新和改造,支持提取住房公積金用于城鎮老舊小區加裝電梯等費用支出。
|
市住房城鄉建委
|
市民政局、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城市管理局
|
169
|
推動規劃師、設計師、工程師進社區,實施“硬設施+軟環境”一體化改造提升,注重建筑與社區、街巷在空間、功能、文化及風貌上的有機協調,著力打造完整社區。到2025年,力爭基本完成2000年年底前建成的需要改造的城鎮老舊小區改造提升任務1億平方米。
|
市住房城鄉建委
|
市規劃自然資源局
|
20.補齊基本公共服務配套設施短板
|
170
|
加快健全養老服務體系,支持社會力量舉辦養老機構,給予符合條件的養老機構一次性建設補貼。每年新增30家養老機構,到2025年,每個街道設有1個養老服務中心,各地新建城區、新建居民住宅小區配套建設社區養老服務設施達標率100%,全市養老服務床位數達到24萬張,護理型床位占比達到60%。
|
市民政局
|
市衛生健康委、市住房城鄉建委、市規劃自然資源局
|
171
|
加強兒童福利機構、未成年人救助保護機構設施建設,完善救助服務網絡。到2025年,建設未成年人救助保護機構38個。
|
市民政局
|
市住房城鄉建委、市規劃自然資源局
|
172
|
以區縣為單位完善幼兒園布局規劃,把幼兒園建設納入城鄉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設施統一規劃并優先建設。
|
市教委
|
市住房城鄉建委、市人力社保局、市規劃自然資源局
|
173
|
推進普通高中多樣化特色發展,在教育資源短缺區縣新建、改擴建一批普通高中學校。
|
市教委
|
市住房城鄉建委、市人力社保局、市規劃自然資源局
|
174
|
完善基層醫療服務網絡,每個鄉鎮(街道)設置至少1個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
市衛生健康委
|
—
|
175
|
建設“永久性方艙醫院”。
|
市衛生健康委、市住房城鄉建委、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
|
—
|
176
|
支持組建醫療共同體,推動“互聯網+醫療健康”服務示范,不斷提升基層診療能力和便民服務水平。推進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基礎設施建設,加強人才培訓,持續改善提升服務能力。
|
市衛生健康委
|
市醫保局、市財政局
|
177
|
優化公共文化體育設施布局,推動文化體育設施的更新和提升,促進體育場地、場館向綠色化、智能化升級,積極引導社會資本參與體育產業發展建設,促進全民健身產業發展。
|
市體育局
|
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住房城鄉建委
|
178
|
推進建設一批市級重大體育場館、區縣全民健身中心和體育公園、健身步道、戶外營地。支持社區足球場建設,爭取將社會足球場地納入城區老舊小區改造內容。到2025年,新建或改造社會足球場150塊。
|
市體育局
|
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住房城鄉建委
|
179
|
深入實施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利用農村閑置房屋、集體建設用地、“四荒地”等建設公共體育設施。
|
市體育局
|
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住房城鄉建委
|
180
|
持續開展國家級和市級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工作。到2025年,全市新增國家4A級以上景區30個以上,新增市級以上度假區10個以上。
|
市文化旅游委
|
—
|
181
|
發揮全域旅游融合功能,堅持景區建設標準,規劃建設一批彰顯重慶文化特色的主題文博場館、文創街區園區、影視外景基地、特色文旅小鎮、鄉村文化樂園等文旅消費優質項目。
|
市文化旅游委
|
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住房城鄉建委
|
182
|
大力培育鄉村旅游品牌,實施鄉村休閑旅游精品工程,大力發展鄉村民宿經濟。
|
市文化旅游委
|
—
|
183
|
探索以鄉村旅游為載體的產業融合新機制,支持創建一批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全國休閑農業重點縣、鄉村旅游重點村。到2025年,力爭打造鄉村休閑旅游精品線路百條以上,中國美麗休閑鄉村達到60個。
|
市農業農村委
|
市文化旅游委、市鄉村振興局、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住房城鄉建委
|
184
|
推動實現智慧文旅全覆蓋。到2025年,國家4A級及以上封閉景區智慧化率超過60%。
|
市文化旅游委
|
—
|
21.開展綠色生活創建行動
|
185
|
以區縣級及以上黨政機關作為對象創建節約型機關,推進無紙化辦公,加大政府綠色采購力度。到2025年,100%的市級黨政機關、90%的區縣級黨政機關成功創建成為節約型機關。
|
市機關事務局
|
市發展改革委
|
186
|
大力推廣智能網聯汽車、新能源車,全市各級黨政機關、事業單位新增或更新公務用車中新能源車占比原則不低于30%,用于機要通信、相對固定線路執法執勤(綜合執法用車)、通勤等的新增及更新車輛原則上選用新能源汽車。新增或更新的城市公交、出租、公務用車、環衛、郵政、城市物流配送、鐵路貨場、機場車輛及3噸以下叉車、園林機械采用新能源。到2025年,全市新增純電動汽車不少于10萬輛。
|
市經濟信息委、市交通局
|
市城市管理局、市郵政管理局、市機關事務局、市商務委、市能源局、重慶鐵路辦事處、重慶機場集團
|
187
|
以區縣級及以上公立醫院為主體積極創建綠色醫院,貫徹落實綠色醫院建筑評價標準,加強在設計、建設、運行、維護等全生命周期內的節地、節水、節能、節材等工作。
|
市衛生健康委
|
市住房城鄉建委
|
188
|
以大中小學為綠色學校創建對象,開展生態文明教育,推動大學設立生態文明相關專業課程和通識課程。到2025年,力爭60%以上的學校達到綠色學校創建要求。
|
市教委
|
—
|
189
|
以家庭和商場為對象倡導綠色裝修,鼓勵選用綠色建材、家具、家電。
|
市住房城鄉建委、市經濟信息委
|
市市場監管局
|
190
|
新建、改建、擴建項目選擇國家重點推廣的綠色照明產品、設備。
|
市城市管理局、市住房城鄉建委
|
—
|
191
|
鼓勵使用環保再生產品和綠色設計產品,減少一次性消費品和包裝用材消耗。
|
市商務委
|
市生態環境局
|
(六)提升城鄉管理水平,推動美好環境共建共治共享
|
22.強化制度總體設計
|
192
|
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建立規劃、建設、管理三大環節統籌機制,完善城鄉規劃、建設、管理制度,動態管控建設進程。加強標準化工作,強化標準規范執行力度,確保一張藍圖實施不走樣、不變形。創新城鄉規劃管控和引導機制,完善城市形態,提升建筑品質,塑造時代特色風貌。
|
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住房城鄉建委、市城市管理局
|
—
|
193
|
建設國際化工程建設標準體系,完善地方標準體系,提高標準供給質量,提升標準的科學性、協調性、先進性和可操作性。每年制定修訂工程建設地方標準20部以上。
|
市住房城鄉建委
|
市規劃自然資源局
|
194
|
進一步統一城市綜合管理的工作要求和作業標準,推進共融共通的城市綜合管理標準編制工作。
|
市城市管理局
|
—
|
23.完善基層治理體系
|
195
|
建立完善黨組織統一領導、政府依法履責、各類組織積極協同、群眾廣泛參與,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基層治理體系。
|
各區縣政府
|
市城市管理局、市住房城鄉建委
|
|
196
|
廣泛發動組織群眾參與城鄉社區治理,推動形成建設美好人居環境的合力,實現決策共謀、發展共建、建設共管、效果共評、成果共享。
|
各區縣政府
|
市城市管理局、市住房城鄉建委
|
197
|
下沉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資源,設置流動服務站,為市民提供更多家門口便民服務。
|
各區縣政府
|
市城市管理局、市住房城鄉建委
|
198
|
按照有關規定探索適宜城鄉社區治理的項目招投標、獎勵等機制,解決群眾身邊、房前屋后的實事小事。
|
各區縣政府
|
市城市管理局、市住房城鄉建委
|
24.健全智慧化的城市治理體系
|
199
|
建立三維數字化的城市信息模型(CIM),整合城市多維度多尺度信息模型數據和城市感知數據,規范CIM平臺運維管理,推動“CIM+”應用試點。建立健全基礎設施檔案制度,普查現有基礎設施,加速建成城市綜合治理體系。
|
市住房城鄉建委、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城市管理局
|
市交通局、市發展改革委、市經濟信息委
|
200
|
建設城市地下市政基礎設施綜合管理信息平臺,完善城市地下市政基礎設施開發利用政策體系。
|
市住房城鄉建委
|
—
|
201
|
加速城市智能中樞全面支撐優化城市治理與決策部署的能力提升。
|
市城市管理局、市住房城鄉建委
|
市大數據發展局
|
202
|
推進工程建設項目智能化管理,促進城市建設及運營模式變革,建立完善智慧城市建設標準和政策法規。
|
市住房城鄉建委
|
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大數據發展局
|
203
|
進一步完善“互聯網+政務服務”體系,全面整合政務系統上云。
|
市級各部門
|
—
|
204
|
完善工程建設項目審批管理系統,逐步實現智能化全程網上辦理,推進與投資項目在線審批監管平臺等互聯互通。
|
市住房城鄉建委
|
市發展改革委、市大數據發展局
|
205
|
發展基于大數據的醫療、醫保、教育、養老、社保、就業、社區等智慧民生服務。
|
市衛生健康委、市教委、市人力社保局、市民政局
|
市大數據發展局
|
206
|
推動物業服務線上線下融合發展,為居民提供智慧物業服務。
|
市住房城鄉建委
|
—
|
207
|
打通智慧交通設施網絡,完善智慧停車體系,建立市級智慧停車共享平臺,推動智慧高速公路、智慧港口、智慧航道、智慧樞紐、智慧軌道和智慧照明建設。
|
市交通局、市城市管理局
|
市住房城鄉建委
|
|
加強交通噪聲管控,落實城市交通規劃、設計、建設和運行噪聲技術要求。
|
|
|
208
|
科學有序推進“多桿合一”建設,推進市級智慧照明集中控制中心建設整合,提升城市照明智能化水平。
|
市城市管理局
|
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住房城鄉建委、市交通局、市公安局、市文化旅游委、市通信管理局
|
25.持續開展城市體檢工作
|
209
|
完善城市體檢評估制度,建立健全“一年一體檢、五年一評估”的工作機制。圍繞“生態宜居、健康舒適、安全韌性、交通便捷、風貌特色、整潔有序、多元包容、創新活力”八個維度,系統梳理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對策建議。逐步建立健全重慶城市體檢評估的政策體系,確保城市體檢工作規范化、制度化發展。定期開展體檢評估,制定年度建設和整治行動計劃,依法依規向社會公開體檢評估結果,每年發布《重慶市城市體檢報告》。深化體檢結果應用,加強對相關規劃實施的監督,維護規劃的嚴肅性權威性。在主城都市區城市體檢全覆蓋的基礎上,逐步向“兩群”區縣延伸。
|
市住房城鄉建委
|
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城市管理局、市發展改革委、市生態環境局、市交通局、市教委、市商務委、市文化旅游委、市公安局
|
26.健全完善城鄉既有房屋安全管理體系
|
210
|
推進《重慶市城鎮房屋使用安全管理條例》制定工作。
|
市住房城鄉建委
|
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城市管理局、市市場監管局、市公安局
|
211
|
加強3層及以上,人員密集,用于出租、經營、生產加工的自建房規劃審批和建
設管理。
|
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
農業農村委、市住房城鄉建委
|
—
|
212
|
完善違法建設查處流程,嚴厲打擊隨意加層、違法改擴建、擅自改變主體結構等違法違規行為。
|
市城市管理局、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住房城鄉建委
|
市農業農村委
|
213
|
推動建立完善全市城鄉房屋使用安全管理“四級”網格化管理體系。
|
各區縣政府
|
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城市管理局、市住房城鄉建委、市農業農村委、市市場監管局、市公安局、市應急局
|
27.健全城鄉應急處置體系
|
214
|
繼續推進全市地震災害風險普查工作,建立完善全市地震災害風險數據庫。加強重大建設工程抗震設防要求監管,依法按區域開展地震安全性評價。
|
市地震局
|
市應急局、市住房城鄉建委
|
215
|
完善地震監測站網,初步建成“國家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重慶子項目”和“重慶市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逐步構建地震預警應用服務體系。
|
市地震局
|
市應急局
|
216
|
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健全防震體系,以“控大事故、防大災害”為目標,開展全市“強化建設工程防震,對重大建設、生命線工程開展抗震專項整治”工作。
|
市地震局
|
市應急局、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市住房城鄉建委、市教委、市經濟信息委、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城市管理局、市交通局、市水利局、市衛生健康委、市通信管理局
|
217
|
推動全市區縣地震災害風險普查成果應用服務平臺建設。
|
市地震局
|
市應急局、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
|
218
|
實施地震易發區房屋設施抗震加固工程,提高房屋設施抗震設防能力。
|
市應急局、市住房城鄉建委、市地震局
|
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市教委、市經濟信息委、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城市管理局、市交通局、市水利局、市衛生健康委、市通信管理局
|
219
|
實施防震減災公共服務信息化工程,拓展防震減災公共服務,制定公共服務事項清單。
|
市地震局
|
市應急局
|
220
|
健全完善地震應急預案體系,推進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人員密集場所地震應急預案的編制修訂、備案和檢查。
|
市應急局、市地震局
|
—
|
221
|
建立市、區縣、鄉鎮(街道)三級綜合應急救援隊伍體系,優化整合專業應急救援隊伍結構和布局,組建市級綜合應急救援隊伍,加強地震預案演練,提升應急救援能力。
|
市應急局
|
—
|
222
|
推進萬州區、黔江區、涪陵區和永川區應急物資儲備庫建設,加強地震應急救援物資與裝備的儲備,做好地震應急救援物資保障和升級轉型。
|
市應急局
|
市財政局、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住房城鄉建委
|
223
|
夯實人防體系,推進城鄉應急避難場所建設,嚴格落實“以建為主,應建必建”的民用建筑結建防空地下室要求,結合城市廣場、綠地、學校、醫院、交通樞紐等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同步配套修建公共人防工程,豐富人防工程類型結構,提升醫療救護、物資儲備等專用工程的保有量。
|
市人民防空辦
|
市住房城鄉建委
|
224
|
完善消防救援體系,加強公共基礎消防設施建設,穩步推進消防站和訓練基地建設,健全完善消防救援裝備體系。全市續建、新建特勤(普通)消防站56個、消防訓練基地12個、專業救援訓練基地6個;穩步推進現有消防車輛裝備升級換代,全市新購各類消防執勤車輛344臺、滅火應急救援裝備17萬余件(套)。
|
市消防救援總隊
|
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住房城鄉建委
|
225
|
加強消防水池等供水設施建設,結合場鎮和農村供水保障,同步建設消火栓;無集中供水或供水能力不足的,應當利用天然水源設置取水點、取水泵房等確??煽抗┧脑O施。加強消防供水設施建設,到2025年,全市范圍內城鎮市政消火栓建有率達到100%,完好率不低于98%。
|
市住房城鄉建委、市城市管理局、市農業農村委、市水利局、市消防救援總隊
|
—
|
226
|
開展消防安全檢查,持續推進消防安全專項整治三年行動,深入推進打通“生命通道”、重點場所治理、突出風險、重點行業管理等工作,完善消防法規標準體系,加強消防風險評估管理,創新消防信用監管模式。
|
市消防救援總隊
|
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住房城鄉建委、市發展改革委、市城市管理局、市市場監管局
|
227
|
根據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年度提升計劃,將消防設施改造納入老舊小區改造全過程,同步設計、同步施工、同步驗收,確保老舊小區消防安全問題逐步解決,全面提升城市抗御火災整體能力。
|
市住房城鄉建委
|
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消防救援總隊
|
228
|
加強農村地區火災隱患治理,重點整治城中村、出租屋、“三合一”和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等消防安全問題;加強古鎮古村等消防安全檢查,完善消防基層設施。
|
市消防救援總隊
|
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住房城鄉建委
|
229
|
摸清流域河流洪澇災害情況,調查特殊河道形態、水利水工設施情況。加強河道行洪安全,完善河道流域防洪排澇體系,提升沿江設施防洪排澇抗災能力。到2025年,河湖空間嚴格管控,城鄉防洪能力明顯提升。
|
市水利局
|
市發展改革委、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公安局、市城市管理局、市交通局、市氣象局
|
230
|
識別城市內澇積水等風險點,加強排水管網、排水泵站傳統市政設施建設與改造,提升城市防水防澇能力。
|
市住房城鄉建委
|
市應急局、市發展改革委、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公安局、市城市管理局、市交通局、市水利局、市氣象局
|
231
|
強化排水防澇設施日常維護管理,逐步提高設施維護技術和裝備水平。
|
市住房城鄉建委
|
市應急局、市發展改革委、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城市管理局、市交通局、市水利局、市氣象局
|
232
|
創新防洪排澇和城市建設統籌工作機制,優化排水防澇應急預案,建立排澇應急搶險隊伍和搶險基地。到2025年,基本形成“源頭減排、管網排放、蓄排并舉、超標應急”的城市排水防澇工程體系。
|
市住房城鄉建委
|
市應急局、市發展改革委、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城市管理局、市交通局、市水利局、市氣象局
|
233
|
強化監測預警能力,加快“物聯網+智慧排水”平臺建設。到2025年,基本建成滿足排水防澇日常管理、運行調度、預警預報、應急搶險的智慧平臺。
|
市住房城鄉建委
|
市應急局、市發展改革委、市規劃自然資源局、市公安局、市城市管理局、市交通局、市水利局、市氣象局
|
28.推動實施能耗限額制度
|
234
|
大力推動機關辦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節能監管平臺建設,完善能耗監測管理體系,提升建筑能耗監測能力。
|
市住房城鄉建委
|
市發展改革委、市城市管理局、市機關事務局、市財政局
|
235
|
實行能源資源消費總量和強度雙控管理,推行雙控與定額相結合的節能目標管理方式。到2025年,全市能耗強度降低值達到國家下達的目標任務。
|
市發展改革委
|
—
|
236
|
各級公共機構節能管理部門對所管理的公共機構實行能耗定額管理。到2025年,全市公共機構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在112萬噸標準煤以內,碳排放總量控制在335萬噸以內。
|
市機關事務局
|
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
|
237
|
構建城市用水定額體系,完善計劃用水管理制度,加強重點用水戶計劃用水監督管理。
|
市城市管理局
|
—
|
238
|
強化居民階梯水價管理,推進非居民用水超定額累進加價制度。
|
市發展改革委
|
—
|
239
|
建立實施以碳排放強度控制為主、碳排放總量控制為輔的制度,推進公共機構開展碳達峰、碳中和工作。
|
市機關事務局
|
市發展改革委
|
240
|
深入推進國家節水行動,強化水資源剛性約束作用。到2025年,全市50%區縣完成縣域節水型社會達標建設,全部市級公共機構和區縣級黨政機關、70%以上的區縣級其他公共機構建成節水型單位,創建節水型企業100個,節水型小區300個,節水型高校20個,節水型醫院30家;城市市政公共設施節水型器具推廣率達到100%。
|
市水利局
|
市機關事務局、市經濟信息委、市住房城鄉建委、市教委、市衛生健康委、市城市管理局
|
29.壯大綠色環保產業
|
241
|
推動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打造綠色低碳優勢產業集群。加快發展節能節水節材技術裝備、新能源技術產品、再生資源、再制造等綠色環保產業。
|
市經濟信息委
|
市發展改革委、市住房城鄉建委、市生態環境局、市城市管理局
|
242
|
激發企業創新動力與活力,加大技術研發投入,強化企業綠色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培育壯大一批綠色低碳技術企業。
|
市科技局、市經濟信息委
|
—
|
243
|
積極開展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EOD)模式試點等模式創新,引導社會資本進入綠色環保產業,帶動產業規?;?、集群化發展。
|
市生態環境局、市發展改革委、開發銀行市分行
|
—
|
30.加大科技創新力度
|
244
|
完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強化創新能力。
|
市發展改革委
|
市住房城鄉建委
|
245
|
財政重點支持一批城鄉建設綠色發展領域的重點研發項目,設立現代建筑產業科創基金。
|
市財政局
|
—
|
246
|
圍繞先進綠色建筑技術、生態環境保護、新型建筑工業化、智能建造、可再生能源規?;瘧?、綠色建材等重點方向,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重大產品集成示范,推進綠色低碳技術在城鄉建設領域應用。建立科技項目成果庫和公開制度,鼓勵科研院所、企業等主體融通創新、利益共享,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
市科技局、市住房城鄉建委
|
市生態環境局
|
247
|
積極布局建設一批綠色低碳技術創新平臺,引導企業、高等學校、科研單位共建市級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科技創新基地,鼓勵聯合國內優勢創新主體,爭創國家級科技創新基地。完善以市場為導向的城鄉建設綠色技術創新體系,培育壯大一批綠色低碳技術創新企業。
|
市科技局、市發展改革委
|
市教委、市經濟信息委、市商務委
|
(七)保障措施
|
31.加強組織領導
|
248
|
把黨的全面領導貫穿城鄉建設綠色發展各方面各環節,不折不扣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將推動城鄉建設綠色發展工作納入城市品質提升工作統籌推進。
|
市住房城鄉建委
|
各區縣政府、市級各部門
|
249
|
區縣政府作為責任主體,根據本意見確定本區縣推動城鄉建設綠色發展工作目標和具體任務,編制年度計劃,加強統籌協調,明確綠色發展相關的裝配式建筑、高星級綠色建筑、超低能耗建筑、綠色生態住宅小區、智慧小區、海綿城市等具體實施要求,推進解決重點難點問題。市級有關部門根據本附件的具體任務分工,編制年度計劃,開展相關工作。
|
各區縣政府、市級各部門
|
—
|
32.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
250
|
落實城鄉建設綠色發展工作經費保障,設立專項資金支持城鄉建設綠色發展重點項目建設,在政策上大力支持公共機構采用能源費用托管模式,加大對綠色發展科研項目的經費支持力度。
|
市財政局
|
市住房城鄉建委、市機關事務局、人行重慶營管部
|
251
|
落實支持城鄉建設綠色發展的稅收優惠政策。
|
重慶市稅務局
|
市住房城鄉建委、人行重慶營管部
|
252
|
加大對城鄉綠色發展建設的金融支持力度,加大市場化投融資機制和商業模式探索。
|
人行重慶營管部
|
市住房城鄉建委
|
253
|
將區縣政府明確的綠色發展相關的裝配式建筑、高星級綠色建筑、超低能耗建筑、綠色生態住宅小區、智慧小區、海綿城市等實施要求納入土地出讓條件,為綠色產業項目提供用地保障。完善軌道交通TOD綜合開發用地管控、控規優化、設計導則等政策文件和技術標準,統籌安排土地出讓時序,提高用地效率、促進綠色發展。
|
市規劃自然資源局
|
市住房城鄉建委
|
254
|
開通裝配式建筑部品部件上高速公路運輸“綠色通道”,優先辦理超限及通行手續。
|
市交通局
|
市住房城鄉建委
|
255
|
開通裝配式建筑部品部件入中心城區運輸“綠色通道”,優先辦理限行路段通行證。
|
市公安局
|
市住房城鄉建委
|
256
|
加大城鄉建設綠色發展相關項目前期的推進力度,按裝配式建筑或工業化建造方式核準投資估算和工程概算,加大現代建筑產業調控,強化現代建筑產業扶持。
|
市發展改革委
|
市住房城鄉建委、市經濟信息委
|
257
|
結合本市城鄉建設綠色發展需要,抓住機遇,大膽突破創新,在全國率先建立城鄉綠色發展的專業技術人才職稱評定制度,為城鄉建設綠色發展提供人才保障。
|
市人力社保局
|
—
|
33.加強培訓宣傳
|
258
|
不斷提高主要負責同志推動城鄉建設綠色發展的能力和水平。在各區縣黨校(行政學院)、干部學院增加相關培訓課程,編輯出版系列教材,教育引導各級領導干部和廣大專業技術人員尊重城鄉發展規律,尊重自然生態環境,尊重歷史文化傳承,重視和回應群眾訴求。
|
市委黨校(行政學院)
|
市住房城鄉建委、市人力社保局
|
259
|
加強國際交流合作,廣泛吸收借鑒先進經驗。加強對城鄉建設綠色發展的宣傳推廣,充分發揮高校、科研院所、企事業單位、行業學會、協會的作用,開展城鄉建設綠色發展的政策宣傳貫徹、技術指導、交流合作等。
|
市住房城鄉建委
|
市科技局、市教委
|
260
|
積極利用廣播、電視、報紙、網絡等媒體,構筑信息交流平臺,廣泛宣傳城鄉建設綠色發展方式,普及城鄉建設綠色發展法律法規和科學知識。
|
市級各部門
|
—
|